在家教育的盲點

  我讀了以下Reb Bradley牧師(註1)在維吉尼亞在家教育雜誌上所刊登的文章,感到倍受挑戰。感謝Bradley牧師在文章裡謙虛地坦承過去他身為父親所犯下的錯誤,我看見文中有些傾向是我生命中也有的,許多他觀察到的現象也正是神在教導當今教會的。無論你是否做在家教育,我鼓勵你帶著禱告的心來閱讀這篇文章,並懇求聖靈鑒察你身為父母在教育子女上的所有動機。—約書亞.哈里斯Joshua Harris(註2)

註1: 知名在家教育運動領袖及特會講員

註2:美國在家教育運動知名領袖


  最近幾年,我耳聞美國境內到處有許多被震撼的在家教育父母,其中有好些人過去還是在家教育運動的領導者。這些家長的第一批孩子現在都已經從高中畢業了,卻沒有長成他們預期的樣式。其中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曾是其他在家教育學生的楷模,卻在他們18歲生日過後開始變得與父母的價值觀相左。

  有一些年輕人長大後悖逆離家,其他有些在違背父母的期望下走入了婚姻,更有些陷入毒品、酗酒和淫亂。我甚至還聽說有幾位模範青年不再相信神了,而我自己成年的孩子也歷經了我們當初從未預料他們會面對的掙扎。

  直到如今,大部分這些家長仍然為孩子做了那樣的選擇而處於震驚之中,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原本甚有信心,認為正是可以預防類似的叛逆的。

  當我檢視多年來在我自己家中,以及許多盡責的其他家長身上的失誤後,主已經打開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看到了在家教育者,及其他注重家庭者共同的盲點。

1.有著以自我為中心的美夢

  我們為孩子們所編織的美夢,為何會那麼容易破碎呢?其原因就是──那些都是我們自己的美夢,但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身為在家教育家長,為了影響孩子成為我們所期待的樣式,常有很多犧牲,也投入許多心力。但問題是──父母可能會因要滿足自己的成就感,而斷送了對子女們的愛,結果我們關心自己的成分反超過疼愛子女。

  我最大的兒子滿十八歲後,因為我們不滿意他在溝通時極不尊重人,因此要求他搬離家裡一陣子。不用說,我和太太都為自己的所訂的那個規矩傷痛不已。在他離開的頭一個月,我們每天為他流淚,感到悲傷,因為他離開了那個曾經奮力庇護他的家,無法躲開那些我們最在意他遠離的污穢。但更糟的是,我因對他的美夢及家庭的圓滿再也無法成真而感到心碎。還記得我曾對他說:「兒子阿!你粉碎了我的美夢!」你們看,我過去對自己家庭懷有美好的憧憬──成年子女在父母的權柄下謙卑地生活,甚至還要他們遵照我細心安排的合聖經的求偶過程,而後才結婚離開這個家庭。但現在我的兒子不但已經離開了,並且還「毀」了我的完美夢想。本來對孩子們有益處的事存有美好的盼望並非錯事,只不過我所謂為兒子而存的美夢,其實大部分是為了我自己。

  回顧過往,最令我悲哀的,就是我對於自己「成功」美夢的破滅,比起兒子與我關係的破裂,居然還更擔心。雖然在四個月之後他真的回來了,並與我們修復關係,但我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了解原來我一直都在破壞彼此間的關係。

  每位作父母的對自己孩子抱有高度期望及夢想,原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不過,當我們開始把孩子視為自己的投射,並尋求驗證時,就開始讓自己成為夢想的中心,而把孩子們看作可以增加我們重要性的來源。當這一切發生在我們家時,不但影響了我對待孩子的模式,更微妙地破壞了我們之間的關係。

2.將家庭當成偶像

  當我們把經營家庭是否成功,視為自己安全感及幸福的指標,就是在從別處尋求那只有神才能給我們的。這就是我所謂的「偶像崇拜」。在家教育父母一不小心,會很容易把家庭當成偶像。

  在歷史上以色列人曾經崇拜過偶像,他們固然不曾停止對永生神的崇拜,但許多時候還同時事奉別的神,有時候他們把一些原本美好的事物也拿來當做偶像崇拜。耶穌就曾責罵法利賽人崇拜「聖潔的標準」過於那「立下聖潔標準的唯一真神」 (馬太福音12:1~8;23:24) 。「偶像」就是除神之外,任何我們企圖從中尋求安定及成就的事物。它本身有可能是一個合乎真理或美好的事物,但如果它成為我們幸福之所繫,我們就已經高舉它到超過神原來所設計的地位了。我們這些關注家庭,大量投注時間、精力及心力在家庭裡的人,特別容易將家庭的地位提升得過高。

  崇拜偶像帶來的一大問題,就是偶像是需要獻祭的。我們至終會為了「家庭」這個偶像而把與孩子的關係獻上為祭。當我們過度在意自己家庭的形象時,就是用我們孩子的心來換取我們的名聲。

3.強調外在表現

  太過專注事情的結果,往往會導致過分在意外在的表現。我們的注意力若完全集中在結果,很自然地就會羨慕別人教養孩子很棒的成果。例如:我們喜愛牧師的孩子虔誠乖巧地坐在教堂裡的前排座位,用心寫下他們父親講道的內容。所以回家之後,我們也開始教自己的孩子要虔誠地坐著聽道寫筆記。但我們卻不知道,牧師的孩子之所以會如此,不是因為他們機械式地順命,只有「杯盤外面乾淨」,而是因為牧師自己對耶穌的愛太有感染力,才自然結出美好的果實(馬太福音23:26)。父母若欣羨別家所得的果實,而僅僅要求自己的孩子去模仿那些外在的優秀表現,那麼這些父母註定會失望了,因為成果是要結於內在,而非外在的。

  試想一下,你想要種一種水果,所以在自己的庭園裡栽了一株蘋果樹。有一天,你正在期盼所栽的蘋果樹結果時,羨慕地注意到鄰居的蘋果樹上結了大又美味的蘋果。你會怎麼做呢?你會馬上跑去市場買一些蘋果,回家後在半夜裡將它們綁在樹上嗎?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你樹上的奇觀可能真的會讓你的鄰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相信你不會這麼做,你該做的是到鄰居家,向他請教如何照顧及施肥,才能長出這麼好的果實。我們教導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美味的果實取決於我們供應給它們甚麼,而不在我們掛上去甚麼。事實上,如果果實只是裝飾在孩子們的身上,終究會腐爛且脫落。

  我觀察到在家教育團體中,往往太過注重外在表現,留意要孩子穿著得體,態度謙虛,髮式合宜,恭敬有禮,甚至在敬拜中用莊重的音樂形式,表現出虔誠莊嚴的樣式。有些人甚至還讓他們的孩子走簡樸的鄉村風格,自己種植食物或動手做麵包。這些事本身都沒有不對的地方,但我們必須小心──我們固然可以塑造孩子們的外觀,但很容易因此只顧外表與行為,卻忽視了他們的內心。在某些小圈圈中,這種外表上的看齊幾乎已經到了風行草偃的地步。

  我的一位好友是在家教育媽媽,剛剛因癌症過世。在她過世前一週,我問她一生中還有甚麼遺憾?她告訴我恨不得自己過去能少烤一些麵包。如果她的人生能重來,她寧可買麵包而省下更多的時間來與自己的孩子相處。過去她投入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奔走在這些「成功之路」上,因為她以為這是在家教育屬靈配套方案的一部分,而她需要照單全收。

  讓我們不要忘記,耶穌很反對法利賽人太過專注在他們自以為合理的屬靈表象。他們是藉由迴避過犯,以及能夠被他人看到的事物,來訂聖潔的標準(馬太福音 6:1-2, 5, 16; 23:5-6, 23-28 ;約翰福音7:24)。法利賽人很熱衷於宗教,卻只著重於外在聖潔的表象,而不在乎謙卑的心及愛(彌迦書6:8),其實後面兩者才能產生真正的美好果實。我發現在福音書中有個引人注意之處,就是沒有任何一段章節提到耶穌反對外表的不莊重,即便在他的跟隨者中有妓女之類的人,耶穌仍強調的是潔淨內在,而法利賽人卻是專注於潔淨外在。我們必須問自己:我們比較像誰──是耶穌?還是法利賽人呢?我們現在還想為自己脫罪,仍堅稱自己是內外都注重嗎?

  我知道有些人會很反對我這樣說,所以讓我先強調,我是希望自己的太太及女兒都能莊重合宜地裝扮自己的。神確曾在新約裡提到此事(提摩太前書 2:9)但也只提到一次。但我們必須反問自己,是否有可能我們看重外表的謙卑及其他外在的形式,已經超過耶穌自己了呢?如果神在新約書信中也只不過提到一次,在世上傳道時甚至連一次都未曾提及,反而不斷強調改變內心以結出外在的果子,我們難道可以不遵循祂的榜樣,努力去得著孩子們的心嗎? 神既然藉著提摩太前書提醒提摩太,我們也需教導孩子留意自己有正派衣裳,但可不要誤以為自己外表看來是合乎道德的,就等於內裡也達到了主的標準。同樣地,更不可用我們自己以為得到的屬靈亮光,來論斷別人的穿著是否正派、屬靈或聖潔。

4.愛評斷

  我們每個人都會努力透過評估及分析,來為自己家庭設立安全、明智或者是被允許的標準。一旦我們深信自己的標準是正確的後,又往往會以為這些標準也適用他人。

  法利賽人總是鄙視那些未達到他們標準的人。當我們評斷別人時,也像那些法利賽人一樣,很容易落在驕傲中而不自覺。我們或許不會「傲慢地」傳達我們的評斷,但卻可能用一些看似充滿關懷的話來包裝我們的驕傲。這些用關懷的語調所包裹的傲慢,很容易把我們自己都騙了。

  驕傲會矇蔽人到一個地步,讓我們連自己在論斷都不自知。我們會認為自己只是在對所觀察到的現象表達憐憫之情,而實際上卻是高高在上,認為自己得著比別人更多亮光,以致可以開導他人。我們的高見往往會讓自己在心中貶低或輕視他人。如果你已經知道這些現象,就必須小心──驕傲甚至會讓我們因為能看明別人視而不見的事物而竊喜。

  一般而言,當我們鄙視那些未達我們標準的人時,會認為別人也以同樣的眼光來評斷我們,結果就會發現自己經常在防禦別人。我們以為別人會因我們自知之不足之處而瞧不起我們,所以就會為自己或孩子搶先做解釋或澄清。例如說,在西爾斯百貨公司裡看到一台電視機,其中播映的節目很有趣──當我們告訴別人自己所看到的內容時,便會很小心地向他們解釋,那是在西爾斯百貨公司裡看到的,並不是在自己家中電視上看到的。如果我們活在怕被論斷的恐懼下,不僅要常常防禦他人,並且就難免在身處於孩子可能被「注目」的公共場合時,無形中對孩子施加壓力。

  當驕傲在我們的身上逞能時,我們會誤以為自己的淺見就反映出主的最高優先次序及標準了。我們相信自己的「真知灼見」便足以成為衡量別人聖潔與否的過濾器,從而限制了我們對團契的選擇。我們會從別人是否活出我們所看重的價值與觀念,來決定我們是否與他們「志同道合」。我們因此越來越孤芳自賞,不再與所有那些將來會與我們同處天國的弟兄姐妹來往。有沒有可能我們已經忘記真正的團契是基於愛和對耶穌的委身,而代之以個人的標準和狹隘的基督徒自由觀?

  當我們在家中以驕傲和論斷的態度教養孩子時,可能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首先我們的孩子可能也開始論斷別人,其次他們也可能為著躲避管教和說教,而隱藏自己真實的價值觀,假裝擁抱我們的價值觀。甚至也可能因為看到我們那律法式的信仰不過是「別做這個,去穿那個或去參加那個」而對那些事情沒有一點點興趣。

5.按公式作法而行

  在家教育家長常常遵循公式化的方法教養孩子。我們為了使自己在教養孩子上得到成果,常尋找準則和信條以確保會成功。我們知道聖經充滿了神的智慧和應許,便嘗試從其中擷取保證有果效的原則以及確定會成功的作法。但是,這麼做會有個問題──聖經命令我們要信靠神,而非公式(約翰福音14:1;詩篇37:5,62:8),這兩者之間是有極大差異的。

  依賴公式其實是指望我們正確完成一個個步驟後便能保證成功。但我們若真正了解福音的恩典,就會知道我們不能為自己屬靈上的任何成就誇口。我們原是祂的工作(以弗所書2:10;腓立比書2:13,1:6)而且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雅各書1:17)。我們憑自己做不了任何事,遑論自誇(以弗所書2:8-9;羅馬書4:2;哥林多前書1:28-31;哥林多後書11:30)。但我們當中很多人仍然傾向於公式化的思考模式,因墮落的天性使我們有自我依靠的傾向。我們想要感受以自己的努力(工作)達成了某事,使我們更能被神接納──我們的天性是活在律法主義中的!

  神並不要我們信賴原則、做法或公式,不論那看似多麼「合乎聖經」。神希望我們信靠的是祂!

6.過度倚賴權柄和控制

  要使玫瑰花和孩童成長和結出果實,都需要一個目標,一個計劃,以及殷勤的勞力付出。不同的是──玫瑰沒有自己的想法,有甚麼樣的生長環境就決定它的成長如何;孩童卻是人,是能自行作決定的個體,因此至終會自己決定要如何回應父母所給的影響。

  無論家長用了多少掌控或限制,都不能擔保孩子會出落得跟規劃絲毫不差。當然,我們所給的訓練必定會使我們的孩子在長大成熟後更能持守信仰,或在一段悖逆的時期後更願意轉回到基督面前,但我們的訓練並不能「保證」一定會得到所想要的結果。

  我知道有些人一定無法接受這種「父母不能完全掌控教育成果」的主張,因為箴言22:6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十年前我也曾為此有很多掙扎,但仔細檢視這段經文後,我現在確信這是一段充滿智慧的訓誡,而非打包票的應許。與很多其他箴言一樣,這敘述的是一個可能的結果,而非絕對的應許。

  所羅門王為我們提出了平衡教養的典範:他告誡自己成年的孩子,並給他們命令,但他也知道要孩子們肯聽他的命令,他必須先得到他們的心。這就是為甚麼他說:「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箴言23:26)。使徒保羅瞭解他需要得到那些他勸誡的人的心,便說:「……雖然我在基督裡大有膽量,可以吩咐你去做合宜的事,但為了愛的緣故,我寧願懇求你」(腓利門書1:8-9)。

  我們若盼望能對青少年兒女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就需要先得到他們的心。贏得他們的心,意即得著機會,不只是能影響他們的行為,還能影響他們這個人。

7.過度庇護

  在家中對兒童的過度庇護,常會伴隨對兒童的過度掌控。在家教育家長常認為只要過濾孩子所有可見到和可聽到的事物,就可以掌控孩子人生的結果。至少很多年來我就是這樣。記得我曾告訴別人:「我管制了我孩子生活中的所有影響,所以我能掌控將來的結果。」我當時完全相信我的孩子不會被重大試探勝過或染上壞習慣,因為我控制了他們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所有事物。

  過去五年來,我聽到無數個曾被高度隔離庇護的在家教育孩子,長大後棄絕了父母的價值觀。他們之中有些人從來都不曾被容許離開過父母的視線,也不被准許去參加即使是「同類」孩子之間的任何團體活動,但他們仍發展出對這世界上聲色犬馬的興趣。但相反地,我也認識一些年輕基督徒,從小上公立學校,看電視,參加教會的青年團契,又和異性約會,但仍然保守自己純潔,並尊敬又親愛父母,現在享受著美好的婚姻生活。這些人的父母打破了所有「不庇護就會墮落」的迷信,因為他們的孩子成長後仍與家庭保持緊密的關係,並充滿活力地與神同行。

  庇護孩子以遠離試探及腐敗,是教養當有的一部份。所有的父母都會庇護自己的孩子,唯一的差別是那條界線畫在哪裡而已。庇護我們的孩子不僅是為人父母出自愛的本能反應,也是在遵守神的命令。經上清楚記著不要為肉體安排(羅馬書13:14)並避免沾染不潔淨的事物(哥林多後書6:17至7:1)又警告我們不好的同伴會敗壞善行(哥林多前書15:33)若花太多時間與不良朋友相處,便會效法他們的行為(箴言22:24-25)並為此受苦(箴言13:20)。正如我們的天父不讓我們受過於我們所能受的試探(哥林多前書10:13),我們也應保護我們的孩子,不叫他們遇上他們道德能力所不能勝過的情況。年幼的孩子是軟弱的,而我們要保護軟弱的人(帖撒羅尼迦前書5:12)。

  神因為瞭解人性的軟弱,所以在以色列人還沒有進入應許之地以前,就指示他們要將拜偶像的異教徒驅逐出境,以免祂的子民與那些人相交而去拜偶像(出埃及記23:32-33;民數記33:51-56;約書亞記23:7-13)。以色列人不顧神為保護他們而發出的警告,讓一些異教徒留在那地,結果是後續每一代年輕人都去拜偶像了。神指示他們庇護自己的家庭,他們卻忽視祂的警告,給自己的子女及後續多代子孫帶來痛苦的結局。

  但如果我們的教養集中在庇護以隔離危險,就不平衡了。庇護是教養重要的一環,但父母若把它當成主要中心,孩子長大後會缺乏勝過世上各種試探的能力。一個完全與疾病隔離的小孩在他的父母眼中或許是最健康的,但人類的身體是否真正健康,只有在它被證實能抵抗疾病侵襲時才真正算數。一個虛弱的組織無能對抗任何細菌和病毒;健壯的組織卻能戰勝細菌和病毒。我們屬靈與道德上的健康也是如此。

  我們若將自己的孩子與世隔絕,直到他們長大成人,在我們看來好像是他們有屬靈的思想和強壯的品格了。但至終唯一能證明他們在屬靈上經得起考驗的,是他們如何面對這個世界。因為庇護只能暫時保守一個人的心,並不能轉化它。

  的確,拳擊手剛開始訓練時都不會跟對手打,直到教練決定他已經準備好進入實戰的那一天。農夫也可能會在溫室裡培養幼苗,直到植物長大成熟,能夠被移植並面對大自然各種惡劣的環境。因此,我們同樣該在孩子年幼時庇護他們遠離不好的影響,好讓他們的品格和屬靈智慧可以不受阻攔地成長。然而庇護的問題在於──如果沒有好好預備他們面對這個世界,就會讓他們裝備不足。事實上,他們幾乎是注定會在頭幾次單獨面對這個世界時失敗的!

  在完全與試探隔離的環境下長大,可能造成孩子在屬靈上有堅強的假象,而無實質的內涵。我讀大學時,曾在北加州一個基督教社區住了整個夏天。我當時算是與世隔絕,身邊被許多基督徒圍繞,給我美好的支持與協助。我記得那種充滿信心的感覺與委身聖潔的態度,整個夏天完全與神相愛。但是,我當時感受到的「屬靈」以及自以為已經達到的聖潔程度並不真實,也不長久。那個夏天結束後我回到南加州,發現自己其實沒有真的屬靈「肌肉」,每次面對試探時都摔得很慘。與重大試探隔絕的社區環境並沒有讓我準備好迎接與世界的交戰。真正的屬靈成長是要我能面對試探,並且發展出拒絕試探的能力,這我是到後來才達成的。與試探隔絕使我像是在與影子練習拳擊,訓練看來好像嚴格,穿著拳擊短褲看起來也架勢十足,卻沒有任何陪練夥伴,更不用說是真正的敵手了。

  我相信人們過度依賴庇護的首要原因是:這樣很簡單,不用任何規劃,也不用消耗精力。你只需花上一點點的腦力,簡單地評估,覺得某事物可能有害,便對自己的孩子說:「不行。」我不知道是否該誇張點,稱之為「懶人教養法」,但我得說:教養孩子所需投資的努力和時間是該比這多上更多的。

8.傳承不完全純正的信仰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信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導的。」加拉太教會因想藉著自己做甚麼或不做甚麼,來換取神的接納,就讓他們的信仰變得不純正了(加拉太書3:3)。同樣地,我們可能在多年前本是以單純的信心開始做在家教育的,但做越多密集教養的「工作」後,就越遠離了那單純的信心,也讓我們的孩子無法再被那樣的信心感染了。為了我們自己,更為了我們的孩子,享受那單純信靠基督,不陷入宗教儀文的生命是絕對必要的。

  回顧過往,我發現自己曾經太在意他人怎麼看我家較年長的孩子。我把孩子的行為視為我自身的投射,而我希望自己看來很體面。但他們從我身上感受到某種程度的矯飾,而無法讓他們被我或我常說到的耶穌吸引。我對他們的品格發展本來是真心關注的,卻因我在意自己的名聲而蒙上一層陰影。我也發現有許多父母和我一樣,衷心想要得到孩子的心,卻未活出可以吸引他們的信仰。

9.未致力於與孩子培養愛的關係

  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關係在掌控型的家庭中最為薄弱。我和師母貝芙曾把我們的孩子當作「計畫」來看待。他們越是被當成計畫,我們之間的關係就越糟。而我們之間的關係越糟,我們就越失去他們的心。越得不到他們的心,我們也就越無法影響他們或他們的價值觀。在他們青少年時期,我們常常花上好幾個小時指導和示範,卻沒發覺若未得到他們的心,我們充其量不過是立下更多規矩和新的罰則。這些罰則只能影響外在,不能影響內在。

我們的故事

  在我的長子快要十六歲的時候,我們讓他接了第一份工作,那是在一位基督徒朋友管理的餐廳洗碗。身為一對盡其所能庇護孩子的父母,我們掙扎於兒子是否已經準備好步入屬世的勞動市場。我們知道無法永遠庇護他,因此最後決定他的年齡已經夠大,足以應付一週兩個晚上被送入充滿誘惑的世界中。那時我們並沒有想到他將會與吸食毒品、身上刺青、往來派對愛好宴樂的人一起工作,而我們那位基督徒朋友後來也一次都沒有被排到與我們兒子同時值班。

  只不過一個月,新同事在我們兒子身上的影響就已逐漸明顯。有一天晚上回家後,他問我:「爸,我可以把頭髮染成藍色的嗎?」在師母好不容易把我從吃驚震怒的情緒中安撫下來後,我嚴厲的責罵他,提醒他是誰的兒子,也告訴他不能容許教會會友教訓他們的小孩不要跟牧師的兒子一樣。我也告訴他別以為他想要用暫時性的染髮劑,我就會因此稍得安慰。(請注意我激烈的反應來自他的「外在樣貌」,以及它對我的影響)當然,我跟師母立刻開始評估讓他接這份工作是不是一個錯誤。在我們很激動的討論過後,我們決定讓他繼續工作,但要更小心的監督他。

  兩個月後,兒子下班回家時問我可不可以穿耳洞?師母又再一次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才讓我冷靜下來。他竟然覺得我可能會答應他的要求,因為他想戴的是一個十字架耳環,好像我應該為他如此「分別為聖」的耳環感到高興才對。不僅如此,他甚至還想去刺青!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嘛,因為它會是一個基督徒形式的刺青!

  幾年以後,當我回首細想這段經歷,我兒子開始工作後不久對我說的一句話,不斷地在我腦海中重現。在工作的第二天晚上下班後,我開車去接他,當他進到車裡時,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他開心的說:「他們喜歡我!」當我仔細思索這句話時,我才突然明白──我兒子終於遇到喜歡他最真實樣貌的人了。

  在他的一生中,鮮少有人願意完全按照他的本相接納他,特別是我與他的母親。這並不是誇大,我們自以為是在雕塑他,使他改進,其實都是在他的所作所為中挑毛病。我們深深的愛他,他從我們這裡聽到的,卻是他一切所作的(或甚至他這個人)都不夠好。他渴望獲得我們的認同,而我們卻總是不滿意。數年後,我才發覺他早在十四歲時就已經放棄討好我們,讓我們滿意。從那之後,他就只是在敷衍我們。

  我們的兒子之所以想要將自己裝扮的跟他的同事們一樣,是因為他們接納了最真實的他。他想要融入那群讓他覺得自己被重視的人中,想要跟那群賦予他自我認同的人們看來一樣。這個問題是父母再多庇蔭也無法解決的,就算他一路被庇護到三十歲,依舊會是很脆弱。問題在於我們將兒子送入這個世界時,他對自己的身分還不夠有自信。他帶著心中的空洞迎向世界,而這個空洞本來是神希望藉著父母的手填滿的。

  無論是不是基督徒,那些對自己最有自信,最不需要他人肯定的年輕人,也是最不容易隨眾起舞,與世浮沈的。聖經稱「缺乏安全感」的現象為「懼怕人」,也就是讓他人的眼光左右了我們的價值觀與抉擇。

解決之道

  在聖經中,我們看到人因著兩種原因而順服神──有人是敬畏,也有人是愛。大衛王唱出了他對神的愛(詩18:1;116:1;119:159),也唱出了對神的敬畏之心(詩2:11;22:25;33:8)。神希望跟從祂的人是被祂的愛所吸引(耶31:3),因此祂以豐富的恩慈領我們悔改(羅2:4)。但祂也要我們因對神權柄的敬畏而遵行祂的道(路12:5;彼前2:17)。這也是為什麼神告訴以色列人既要敬畏祂,也要愛祂:「以色列阿,現在耶和華你神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神,遵行祂的道,愛祂,盡心盡性事奉祂,」(申命記10:12)。我們對於孩子也應該要如此。

  最有能力影響我們內心的,就是那群吸引我們的人──那些在我們的價值觀中是成功的(也就是英雄人物),那些能造福我們的,那些讓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或是那些贏得我們尊敬的人。

  如果我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僅僅是害怕被處罰,那麼他們遲早會在我們不在身邊的時候,偷偷做不被允許的事(弗6:6)。反之,如果我們得著了他們的心,那麼無論我們在不在身旁,他們都會努力讓我們感到光榮,而且他們的心也會持續願意被我們影響。

  使徒保羅更是完美的將這方法運用在領導上,「我雖然靠著基督能放膽吩咐你合宜的事,然而像我這有年紀的保羅,現在又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寧可憑著愛心求你。」(門1:8-9)保羅牧養教會的模式顯示他明白在愛裡的呼籲,遠比命令與脅迫更有能力。

結論

  我堅信最有感染力的親職教導,是在孩子面前活出一種連他們的心都能感受到的信仰。我們若要能與年輕人有充滿果效的互動,不在於去對他們做甚麼,而在於跟他們在一起時真實顯出我們是何等人。那關乎在主裡有真實的信仰,又藉著與一個真實的人建立一個真實的關係表達出來,而不在使用某種方法或某種自我發展出來的原則。神盼望因著我們愛耶穌,又享受從福音而來的恩典,而讓我們周圍所有人(包含我們的孩子)都被在我們裡面的那位救主觸摸。我奉耶穌的名祈求,當你在閱讀這段文字時,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經歷神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