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沒人管的時候

–理事長 張康維–

  前一陣子有機會到北美的某國家公園旅遊,發現幾件文化差異帶給我一些衝擊,也挑起對人性的思考。

  其一是國家公園被一條高速公路貫穿,國家公園入口處的售票亭座落在一部分車道上,如果只是路過國家公園的車輛也可以從沒有售票亭的車道直接通過不必排隊,等於沒有強制性買票。因我們住在國家公園外的小鎮,所以每天進入公園前都需經過售票亭。玩了幾天後,我們發現其實有些景點根本沒有公園的工作人員檢查入場票證, 事實上如果你不買票進去,也可以玩很多地方不用花到錢,而且很『安全』。

  其二是這個國家的停車費收費方式,不管是路邊或室內,幾乎都必須先根據你預定想要停的時間,在收費亭或網站上繳費(不像在台灣是停多久繳多少,一塊錢也少不了,不需考驗你的良心)。我不太確定他們如何開罰停車逾時的車輛,根據我的觀察,其實就算你超時應該也不太容易被抓到。但我們不敢冒險,即使當時正在參加一個重要聚會,還請家人在逾時前很麻煩地跑到馬路上停車格再去繳費。

  最後的結果是,我們都守法地繳費了,但也曾經有那麼一點點念頭,是否可以鑽一點漏洞,少繳一點費用,或少一點麻煩。我開始思考我在台灣守法是因為有滴水不漏的防範措施,不得不遵行,還是因為我的心中另有一個更高的道德標準,願意自動地守法?結果相同,但動機不同。這個外國國家所訂的這樣制度,顯然願意把你的誠信一起列入管理的考量,尊重你的品格。

  我聽過許多家庭分享或親眼見過,他們的孩子結束一段長時間在家教育銜接回高中或大學之後,他們對於學習仍抱持許多熱忱,在學校也有很傑出的表現。相對於有些同儕之中,對於學習已經失去興趣,努不努力端看老師是否嚴格、考試成績是否能夠及格順利畢業、或等到要考研究所的時候再來好好拼場。我替哪些能夠在在家教育階段培養出孩子學習好習慣與興趣的父母喝采,因為你們成功地讓孩子不是因為外面有嚴格的處境才學習,而是內心有更高的動機。我們心知肚明,父母是不可能一直陪伴在孩子旁邊的,我們能夠送給他們的一項好禮物,就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熱忱與動機。 在沒有管理員的時候,可以考驗一個人的誠信,是否仍舊毫不考慮地繳門票費與停車費。在孩子離家自由的時候,也正是檢驗他學習的動機,甚至是信仰的根基,當已經沒有『不得不』的約束時,什麼才是他的『中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