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正雄牧師於 2004年8月 —
北門聖教會多年前,就曾在暑期帶領少年人讀保羅生平,希望在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把神的話建造在他們裡面。四年前,當教會有專職的青少年牧者後,我們就每年為青少年辦讀經營專讀聖經,今年已經是第四屆了。今年的讀經營,早上我們按卷查考約書亞記,晚上讀聖經人物,下午看《十字架─耶穌在中國》的影片。課程很緊,也沒有熱鬧的活動,但孩子們已經從四年前的「被父母規定要來」,到現在的「歡喜自願來」。前後五天的密集讀經課程結束後,孩子們有許多熱烈的感恩見證,讓負責的同工非常興奮,可是我卻有點沮喪。沒錯!孩子們確是有許多收穫,但是整整一年,只靠這段日子來加油充電,那把火能持續燃燒多久?五天過後,他們要一整年去面對那令人窒息的功課與考試壓力、排山倒海而來的試探誘惑,以及在屬世價值觀上的拉扯奮鬥。如果一般的建造僅能幫助他們不失腳,如何才能發揮世上的鹽與光的作用?要怎樣才能持續並且在深度與廣度上,都能有計劃地建造我們的下一代?
我想到滿清末年的小留學生。清朝政府在最窘迫的時候,仍然派出一百廿位小留學生出國,希望他們飽學各國文化與科技,以幫助中國強盛。後來他們未完成預訂之學習計劃,即被召回國;但即便如此,這些人卻仍然在不同的領域上,大大影響了近代的中國,我們所熟悉的詹天佑即是其一。
我也想到慕真的孩子們。四年前,慕真借北門聖教會的場地舉辦成立大會,我受邀以地主的身份講幾句祝福的話。我沒忘記當年的感動,那時彷彿看見一群所羅門的勇士,腰間佩刀,從曠野上來(雅歌3:6-8)。在家教育的孩子在這個世代,是滿得厚愛的一群;有那樣一群立志「手都持刀,善於爭戰」,在深深的黑夜裡,仍然儆醒守望(雅歌3:8)的家長來呵護他們,為他們打造最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本來應該是海闊天空,有無限的潛力……可是,原諒我用愛問一個誠實的問題:這些年來,慕真的家庭果真「從曠野上來」了嗎?
我觀察好些慕真家長,看見他們常常給自己過度的壓力,不是沮喪、怕趕不上進度,就是因為陪孩子讀書的時間不夠而愧疚,再不然就是看到孩子在某方面比同齡的孩子超前而沾沾自喜……依我看來,這樣的格局甚小,不過是從一種窠臼,轉換為另一種窠臼。只要我們眼光繼續停留在這個小框框裡,就會永遠在那樣的情緒中上上下下。
慕真能否也有一百廿個孩子,自小就嫻熟「諸國」(神國、中國、西洋各國)的文化,好在長成後,成為這個世代華人的中流砥柱?這至少需要十年的計劃。之所以定為十年,是因為從幼稚園大班到國中畢業需要十年。(除非出國,否則上了高中,恐怕還是得回到學校教育,預備進入大學。) 在這十年當中,若將在聖經、中國經典、西方經典、數學及史地、自然科學方面的學習,都做詳細的規劃,孩子只要大致合這進度,父母毋須過度在意學校進度,也不必為一時的落後或超前,或悲或喜,只要留意不斷地朝年度目標持續前進,即可心安。當然在這十年中,我們也應該讓孩子經歷「與耶穌建立親密關係」的真實,以及生活、品格的教育。
經過十年的在家教育,因著對聖經與中西經典之熟悉,對「諸國」文化之了解,將來無論進入科技或人文領域,這些孩子都可以有與一般人不同的胸襟與眼光。再過五年、十年(若上了大學後再有一些後續的計劃),遇見社會上有何風吹草動或標新立異、蠱惑人心的言論,這些人就可在不同的領域裡,共同為主發聲,造成輿論,振聾發瞶,真實地成為世界的光與鹽。這是在家教育的孩子得天獨厚的地位──不必依學校的進度表,卻也有自己開闊格局的計劃。慕真的家庭可有這樣的眼光或異象?我只有簡單的概念與想法,卻深信那是可行的!慕真能否在這方面作細部的規劃,讓夢想成真,領著一群勇士,帶著開闊的氣概從曠野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