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創意」

  以前家裡客廳的白牆上,貼著幾幅我和哥哥兒時的畫作。其中有一幅,畫面上只有胡亂的彩色線條,綠色、紫色、紅色、藍色……那幅畫的名字,叫「章魚」。

  「章魚」是我四、五歲時畫的。記憶中,它本來還看得出是章魚,但我一邊和媽媽說故事,一邊揮舞畫筆:海裡颳起龍捲風,章魚嚇得吐出墨汁,墨汁也把海洋染成五顏六色……。隨著故事的高潮迭起,「章魚」也逐漸藏於七彩海中。還沒接觸卡通動漫時,我的畫作充滿想像力,自由自在毫無拘束,一幅畫就是一段故事。

  第一次模仿動漫畫風是小學一、二年級。大眼、尖鼻子、身材苗條,「公式」般的這幾點,套用在我的畫裡快十年。每張畫好像都長得差不多:相似髮型的人物,雷同風格的衣著,呆板無趣的構圖……,最後我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的畫。我決定跳脫框架,我開始研究真實的生物,我不想再模仿別人的成品,我想讓心裡封存已久的珍奇異獸,再次透過畫筆活起來。

  雖然目前腦中的天馬行空,還沒辦法藉由紙筆完整呈現,但我對我的畫重拾希望,因為我腦中想的不再只是一個個複製人,不再只是公式畫的線條,而是「章魚」那樣的故事。不符合常理,荒誕沒有邏輯,卻能觸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