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作共學小組

— 陳政融、沈錦麗 —

我們為什麼需要學習小組?

  第一年,很幸運地,因孩子同校的另一個在家教育家庭,而認識其他幾個夥伴。基於增進各家孩子的彼此認識與互動,以及父母們彼此打氣與資源分享,我們開始了學習小組。每週聚一次(或半天或全 天,按各家狀況而定),隔週外請專業教師指導孩子們品格美術,同一時間,媽媽們則一起禱告或分享在家教育經驗與心得,對我這新手駕駛上「在家教育」之路─常是正面和積極地提醒和幫助。

  整體課程的設計並非嚴謹,也非多元豐 富,然而媽媽們各盡其能的展現各人所長,孩子們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相聚與互動中彼此熱絡地、快樂地學習。

  第一年的學習小組對我們家而言,有繼續堅持執行在家教育的鼓勵作用,對孩子「從學校回家」來說,有學習同伴的輔助作用,後來由於各家情況所需,時間和支援有限,學習小組在期末前一個月暫停。

  在這一年中,我知道各家庭面對教育單位的期望,為著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而努力,「共學」並非各家的重點課程,這也是各家起初在溝通上已達成的共識:各家庭的學習目標和需要當優先於共學課程本身

  接著暑假中,有慕真會員邀請我們家共組學習小組,原本我們就不對學習小組抱著強烈和龐大的希望,更不知道我們自身能貢獻什麼,似乎也習慣性地等待別人的安排與指導,在此情況下,開始了學習小組的討論和計劃。

  神比我們更早知道我們家的需要,適時的引導和預備,成立了新的學習小組。幾天之後,正逢學校師長到家訪視,我們能夠明確回覆一件事─我們是一群協同教學家庭成員,而非單打獨鬥地閉門在家自學。就教學和學習來說,這使我們獲得教育單位某種程度的信任。

  第二年的學習小組,使我們家又進入另 一個階段的需求和學習。

 父母的投入和參與

  小組成員含八個家庭,孩子年齡最大差距是十一歲,每週三固定相聚,或室內或戶外,家庭分工,各職所長(上課時,輪流教課、照相、做教學記 錄、備午餐),有五位父親在上班時間內請假數小時,參與教課,其他的父親雖未露面授課,卻也在背後有多方面的支援(例如: 為孩子們的學習錄音和拷貝,籌劃運動會與大力支援,南投之旅三天兩夜戶外教學的全程參與等等)。甚 者,多數父親們共同參與溯溪、露營等自然體驗,使全家人一起學習的信念更真實、更珍惜。

課程方面

  學習課程初由一個家庭擬定(以主題品格為中心),經由各家一起討論,定下大綱教材,每家分堂負責。學期中,曾數次各家提議,課程臨時動議(例如, 美伊戰爭期間,外請專家與孩子們上「戰爭論」;近日,有位媽媽則以基本的生物學和孩子們談SARS的防疫),或有時配合特展戶外學習主題(士林官邸、科比 意建築設計、蝴蝶生態……),課程有目標,也有彈性變更的空間。

  各家庭一方面互相支援課程,一方面也尊重、欣賞個別負責的課程內容。

家庭之間的關係

  這個重要性更甚於學習課程本身。

  不限於學習課程而已,各家庭經常互通學習資源,舉凡書籍、有聲教材、學習檔案記錄、展覽活動、網路資源、教學經驗等等。

  家庭彼此的扶持、欣賞、代禱也使我們 從學習小組中獲益菲淺。

  其中有一個做法叫「愛心郵局」,就是 讓孩子們自製各人信箱,每一次相聚時,媽媽觀察孩子們的品格表現,將值得鼓勵、讚美、感恩等正面積極的話語,寫在便條紙上,再各別投入孩子們的信箱。孩子們也效法大人,常常興奮地給別人寫便條紙,也期待收到別人的肯定。這個做法幫助大人和小孩自我肯定與欣賞他人,結果是,孩子們能在不告知大人的情況下,主動地自編自導戲劇,自編曲子,暗中安排母親節慶祝節目,使得媽媽們看得又驚又喜,甚至感動得落淚。

  然而,媽媽們也需要面對並處理孩子之間的磨擦衝突事件。很幸運地,基於各家庭彼此信任的關係,默契加上管教態度的一致,至學期末,我們觀察到孩子們在互動中的自約力有進步。

  有幾次機會與其他小組互動及一起學習,包含生態探索、舉行運動會,南投之旅或露營溯溪等等,也為自己的小組成員增加了觀摩學習的經驗,檢討改進自身缺失,學習別人的好榜樣,不止於玩樂和課 程學習,其實對各家庭大人小孩有多方面的助益。

  雖然共學課程因SARS在五月中暫停,孩子們深感遺憾,而更期待下一次的相聚很快地來到。

  我們要感謝神,近兩年來的「共學」, 無論是態度上或是是實際執行,神賜恩幫助我們學習成長。對我們家而言(我想,對其他的成員也是相同的),雖是生活學習的一小部份,卻是正面 地影響全家共同學習的因素之一,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小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