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在家教育的要件」之我見

–理事長 張康維–

  有時跟朋友或同事閒聊起自己四個孩子做在家教育的話題,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之一是,『妳的太太是不是學校老師?』。當下我心裡會掙扎不知應如何回答,因為就客觀事實的簡單答案是”曾經是”,但我知道這樣的回答雖無不對但卻不是個好答案。

  我太太曾經在國中當過5年的音樂老師,所以如果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理應心安理得,但令我心裡不安的原因是我知道同事朋友背後真正想知道的是,『做在家教育挑戰那麼大,父母至少有一方是否應具備教師資格或背景才能夠做得來?』。如果沒有機會多做解釋,其實可能是在誤導對方對在家教育的認知。如果父母至少有一方應具備教師資格,那慕真家庭可能大部分都不適合做在家教育了。我回想我們家能夠做在家教育跟我太太是不是當過老師並沒有很密切關係,只是她以前的職業剛好是老師而已,『當過老師』跟『能夠在家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我覺得根本是二回事。我心裡也在問自己,『有什麼素養是比在學校當過老師更重要,才容易做在家教育的?』

  以我個人的經歷和觀察,『警覺』和『懂得做改變』是做在家教育不可或缺的二項要素。『警覺』的意思是要能夠發現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因為當我們在家教育做久之後,很容易忽略了當中潛在的問題,就好像寓言故事中溫水煮青蛙的例子。以我們家為例,曾經發現孩子專注力不足、學過的東西很快就忘、有拖延的毛病、手足或親子之間的關係緊張等等,警覺出異常後,才能夠進一步確認是否真的為問題,尋求改善。『懂得做改變』的意思是能夠適時做調整解決問題,不要懶得改變,或不願改變。改變需要時間、勇氣和智慧,而且常常會令人不舒服,所以我們通常不想改變。學校的老師只要能夠按照進度把課教完,做完例行的活動,就算盡到義務,並不需要顧及每一位學生的個別需要。但在家教育的父母卻不是如此,乃是最瞭解自己孩子,也最能提出改變的人。例如,如果孩子學得慢,我們是否願意調整課表和教材來配合他、用不同的方式鼓勵他,或甚至更早一點起床來一起陪孩子學習?求主讓我們有能看見問題的眼光,並有智慧尋求改變的方法,引導孩子在各方面能健康地發展。

  班.卡森(Ben Carson)的母親受教育只到三年級,幾乎是位文盲,當她發現在小學學校受教育的兒子成績遠遠落後,決定要做點什麼。她限制孩子每週看電視的時間,並且規定每週要到圖書館借書,並寫讀後報告二篇。從此以後班.卡森的成績持續地進步,最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成為優秀的神經外科醫生,其成就在1987當時震撼醫學界。他的故事也被拍成電影,叫做『妙手仁醫』(Gifted Hands: The Ben Carson Story)。

  班卡森的母親不是一位教師,甚至不識字,也沒有做在家教育,但班卡森一生的轉捩點,卻是來自於一個愛他、瞭解他,知道『警覺』與『做改變』原則的母親,相信班卡森會永遠感謝他的母親。我們做在家教育的父母,是否更有機會祝福我們的孩子?